2025年台灣人出國旅遊對餐飲業影響分析
摘要:2025年台灣人出國旅遊對餐飲業的影響與展望
一、出國潮重塑內需格局
2025年台灣人出國旅遊人次預估將達 1,88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出境旅遊消費金額突破 1兆元,大量支出被導向海外市場,導致國內餐飲、旅宿與零售業的成長明顯放緩。餐飲業營收雖名義持平,但在通膨調整後呈現實質零成長或輕微下滑
二、消費力「被壓抑」現象明顯
多數民眾在出國前後都會主動減少餐飲開銷:
  • 67% 受訪者會為旅費提前縮減外食支出;
  • 52% 回國後一個月內會控制餐飲預算。
    這使得國內餐飲市場在旅遊高峰期(春節、暑假)出現「旺季不旺」的現象。中高價位餐廳首當其衝,週末聚餐頻率下降、客單價下滑;而平價餐飲仍靠日常剛性需求維持穩定。
三、不同價位層的衝擊與挑戰
四、2026年前景與策略建議
展望2026年,出國人次將持續成長但增幅趨緩,旅遊型態轉向短程高頻
同時,國內餐飲市場將進入「競爭優化期」,成長取決於品牌力與體驗價值。未來趨勢如下:
  • 價值型消費抬頭:顧客更在意「物有所值」的體驗;
  • 入境旅客成新客源:外國觀光客消費回升將成為補位力量;
  • 多元營收模式普及:外送、外帶、禮盒與電商成為新動能;
  • 數據導向決策:CRM、訂位系統與顧客行為分析將決定競爭力。
五、關鍵提醒
出國潮不是暫時現象,而是餐飲市場的新常態。
未來競爭的關鍵不在於「誰的餐更便宜」,
而在於——
誰能讓顧客願意留下、願意回來。
1. 引言 – 後疫情出國旅遊熱潮與內需消費概況
2025年上半年臺灣出境旅遊呈現強勁反彈之勢,出國人次再創歷史新高。交通部觀光署統計顯示,2025年1~6月國人出境人次約914.1萬,較2024年同期826.8萬成長10.5%,已超越疫情前2019年同期水準。(1) 預估2025全年出境人次可達1,880萬(年增率約11.6%),刷新歷史紀錄。隨著國境解封與“報復性出國”風潮興盛,國人旅遊消費大幅轉向海外;2024年國人海外旅遊總支出首度突破1兆新台幣,遠高於同期外國旅客來臺消費的3,267.7億元,觀光收支逆差擴大至約7,000億元。大量原本可能留在國內的消費被引流至國外市場,對內需產業帶來結構性衝擊。本報告將整合2022–2025年的出國旅遊與國旅統計,分析2025年上半年主要出國目的地的人次增幅與趨勢,探討國人瘋出國對臺灣餐飲業在不同價位層的影響,最後從Eatsy角度提出餐廳經營因應建議。
統計摘要:疫情以來臺灣人出國旅遊人次快速回升,2022年僅約148萬人次出國,2023年激增至1,179.6萬人次(年增率+695%);2024年出國人次達1,684.9萬,恢復至疫情前約98%水平(2);2025年則持續攀升上看1,880萬。相較之下,國內旅遊市場自2022年達到反彈高峰後增速趨緩:2022年國人國內旅遊總人次約1.69億,2023年續增至2.06億(+22%),但2024年僅微增至2.22億人次(+7.4%)(3)。由於旅遊模式從長天數轉為高頻短程,2024年國人國內旅遊總支出約4,646億元,較前一年縮減約308億元(-6.2%,為近年首度下降)。整體而言,出國旅遊興盛與國內旅遊/消費走弱形成了一種「翹翹板效應」:當大批國民赴海外旅遊時,本土餐飲、旅宿、零售等內需產業的成長動能明顯遭到壓縮。觀光業者憂心,如不積極因應,長期將削弱本土服務業的發展;但同時這也倒逼業者提升體質、轉型升級,以因應國人旅遊習慣的新常態。
下表整理了2022–2025年的台灣出境旅遊與國內旅遊統計指標,以供參考:
註:① 2022年相較2021年國內旅遊人次增長+33.8%;② 推估值,含當年國旅補助;③ 粗估值,2023年國人出國平均每人花費約新臺幣6萬元;④ 2023年相較2022年國內旅遊人次增長+22%
上述數據清楚顯示,2022–2024年台灣人出國人數暴增,而國內餐飲及觀光消費明顯趨緩。出國旅遊潮興盛與本土餐飲市場疲軟形成消長此消彼長的局面:當更多民眾將長假預算轉往海外時,國內高單價旅遊消費(如星級酒店、精緻餐飲)的需求同步下滑,只剩下日常餐飲等剛性支出苦苦支撐。即便餐飲業仍受通膨、勞動力市場等其他因素影響,觀光消費外流無疑是近兩年壓抑本土餐飲市場表現的關鍵原因之一。特別是2024年底以來出國人潮屢創新高,國內餐飲業營收增幅同步趨近停滯:2024年餐飲業年度營業額雖達1兆378億元新高,但年增率明顯放緩;進入2025年後月度營收僅維持個位數微增,扣除物價因素實質呈零成長或下滑。例如,2025年第二季出國人次維持月均130–150萬高檔,當季餐飲業銷售額經通膨調整後即轉為負成長;再如2025年8月適逢父親節提振餐飲業單月營收達933億元,創歷年同期新高,但由於當月出國人次也在高點,餐飲年增率僅+4.8%,低於預期。種種現象印證:當大量國人選擇將旅遊消費發生在國外時,國內餐飲市場便難以同步成長。
本報告下文將先行分析2025年上半年台灣旅客出國的目的地分布和變化趨勢,繼而闡述出國潮對國內餐飲業在不同價格帶市場的影響,最後提出餐廳業者的因應策略建議與未來展望。
2. 2022–2024年出國人次與消費趨勢
出境旅遊規模創新高,觀光消費大量外流。 2022年因國境下半年才逐步解封,當年出國旅客僅約148萬人次,較2019年大減逾九成;隨後2023年出境人次強勢反彈至1,179.6萬(恢復至疫前約69%,表1),2024年更攀升至1,684.9萬,幾乎追平2019全年水準。以總體旅遊支出衡量,2024年國人出國花費估計約新臺幣1.19兆元,較外國旅客來臺消費額(約3,268億元)高出近3.7倍。換言之,2024年因出國旅遊而流向海外市場的觀光消費淨額高達約6,922億元。觀光收支長期入超的現象在2023年邊境重開後更加嚴重:2024年台灣出境人次比入境人次多出899萬人,出境消費金額比入境高出約7千億元。這被視為一項經濟警訊,顯示內需消費動能正因全民瘋出國而受到擠壓。
另一方面,國旅熱潮退燒,國內旅遊人次與消費呈現「高基期滯長」。2020–2021年疫情期間國人改赴島內觀光,催生國旅報復性成長;2022年國內旅遊人次達1.6856億次,較前一年成長33.8%並回升至疫前水準。2023年國旅人次續創新高(約2.06億),但2024年只小幅增至2.22億次(3)。觀光署分析指出,2024年國旅人次年增率僅7.4%,明顯低於前兩年反彈幅度(3)。且由於許多民眾將長假預算轉投海外,國內旅遊偏向「短天數、高頻次、低預算」模式:如改以一日遊、小旅行替代跨縣市長途旅遊,縮減住宿開支、降低非必要消費。統計顯示,2024年國人每人每次國內旅遊消費僅約新臺幣2,323元(3),遠低於出國旅遊的人均花費;全年國內旅遊總支出下滑至4,646億元,較2023年衰退約6.2%。在出境市場復甦對國旅形成的分流壓力下,國內觀光相關產業出現「冰火兩重天」的榮枯差:旅行社、航空業等出境業績爆發成長,反觀國內旅館、餐廳、景點門可羅雀,不得不透過降價促銷或縮減規模苦撐。2024年暑期傳統國旅勝地墾丁的住房率僅約5成,較往年旺季腰斬;許多飯店業者反映週末住房與宴會訂席不如預期,大批旅行團與家庭客源流向國外。據勞動部統計,2024年1–11月住宿及餐飲業大量解僱通報達43家/1,364人,創近三年新高。國內業者哀嘆「國旅已成觀光『慘』業」,凸顯宏觀出境熱潮對微觀內需經營的衝擊之大。
圖1:2024年 vs 2025年上半年臺灣旅客出國人次比較(按主要目的地)。2025年上半年出境人次達914萬,較2024年同期成長約10.5%。日本依然穩居首位,韓國、香港成長強勁,越南持平,泰國略有下滑。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署統計
3. 2025年上半年台灣人出國前十大目的地分析
亞洲近鄰市場全面復甦,出國旅遊版圖高度集中。 2025年上半年國人出境旅遊主要前往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區域集中度超過九成。​(1)​統計顯示,上半年出國人次共計914萬1,262人次,其中赴亞洲地區就高達852萬3,892人次,占整體的93%以上(1)​​。按目的地人次排名,日本穩居首位,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其後依序為中國大陸、南韓、香港、越南、泰國、美國、澳門,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分居第9、10名(1)​。下表列出2025年上半年前十大目的地的出國人次、占比及年增率:
註:上述人次統計為2025年1–6月累計出境人次;占比係指相對於2025上半年出國總人次(914萬)的比例。
資料來源:
交通部觀光署觀光統計月報(2025上半年出境統計)、TTN旅報《出國旅遊人次創新高 前10大目的地洗牌 日本遙遙領先 港、韓成長強勁 泰國下滑》(2025/09/15)。
日本獨占鰲頭,港、韓成長最亮眼,泰國逆勢下滑。 2025年上半年日本依然穩居台灣旅客最熱門目的地,以327萬人次佔出國總量約35.8%,較2024年同期成長約10%。日圓匯率走軟、旅日消費CP值攀高,加上台日交流熱絡等因素,持續吸引大批台灣遊客赴日血拚賞景。2024年台灣赴日人次已達600萬的歷史新高;2025年更延續熱度,航空公司新增航班及優惠促銷,帶動日本旅遊市場持續擴大。
中國大陸(未含港澳)則穩居第二名,2025年上半年約152.0萬人次,佔16.6%,同比成長13.1%。儘管兩岸直航班機尚未完全恢復、陸客團禁令亦未解除,但除台商往返與探親剛性需求外,一般民眾赴陸觀光意願明顯回溫。2024年台灣赴陸人次約355萬,僅次於日本。預期若未來兩岸旅遊限制進一步鬆綁,赴陸旅遊人次有望迅速攀升。
南韓以83.3萬人次位居第三,佔9.1%,年增率高達+25.2%。韓流文化魅力不減,從K-Pop、韓劇到美妝、美食持續對台灣年輕族群有巨大吸引力。搭配韓國觀光局「訪韓年」行銷活動及有利匯率,成功帶動臺灣赴韓旅遊熱潮。香港從疫情低谷強勢反彈,2025年上半年約78.3萬人次、佔8.6%,年增率達+34.3%,為各主要目的地之冠。在香港旅發局、旅行社與航空公司的優惠專案帶動下,香港成功吸引大批臺灣旅客回流。不過相較2019年同期(約95.9萬人)仍有後續成長空間。
東南亞方面,越南旅遊人數在經歷2022–2023年的爆發增長後趨於平穩。2025年上半年臺灣赴越南約62.1萬人次,年增僅**+0.7%。越南近年大舉投資觀光建設,疫後承接了部分原計畫赴中的旅客,使2023年赴越人次激增並首度超越泰國,但2025年已呈現高基期下的持平狀態。相對之下,泰國是少數出現下滑的主要市場。2025年上半年臺灣赴泰約51.3萬**人次,較2024年同期減少近3.5萬(-6.3%) 。一向深受台灣旅客喜愛的泰國近來熱度明顯降溫,主因可能包括旅遊安全疑慮頻傳、越南等新興東協鄰國競爭,以及疫情後「觀光紅利」消退等。
其他目的地中,美國28.4萬人次,佔3.1%,呈現溫和增長(年增+6.5%)。美國是前十名中唯一的長程市場,多元的商務、探親與觀光需求使其每年穩居出國目的地第7名。星宇等航空公司近年積極開闢臺美新航點並提升航班,臺美航線旅運持續成長並保持穩定板塊。澳門26.7萬人次居第8名(佔2.9%,+12.2%)。雖然澳門官方對臺推廣力道不及其他市場,但由於航班密集、飛行時間短,加上擁有頂級綜合娛樂度假村及葡式文化特色,疫後仍對臺灣遊客保有一定吸引力。星加波(19.6萬人次,占2.1%)和馬來西亞(15.5萬人次,占1.7%)分列第9與第10位,年增率分別為-2.3%、+0.6%,市場規模相對穩定。綜觀前十大目的地,合計佔總出國人次約92%,顯示台灣人的國際旅遊版圖高度集中於周邊亞洲。各國觀光推廣政策與旅遊利多直接影響臺灣旅客流向,呈現「此消彼長」的消長態勢。展望下半年及全年,隨各國持續推出新一波觀光優惠、航空運能進一步恢復,預計2025年主要目的地人次將普遍較2024年增加,帶動台灣出境旅遊規模再創新高。
4. 出國潮對國內餐飲市場的影響 – 不同價位層消費趨勢
旅客外流對餐飲業的分流衝擊程度因價位而異。從餐飲業不同價位層來看,出國熱潮所引發的消費分流影響不一:整體而言,價位越高的餐廳,受出國旅遊分流的衝擊越大。2023–2025年,隨著內需市場縮減,各級餐飲業者普遍感受到營運壓力,但平價餐飲因剛性需求穩定,受影響相對較小;中價位餐飲的成長明顯趨緩;高價位精緻餐飲則出現實質客群流失與競爭加劇的現象。2025年上半年餐飲業整體營業額已陷入成長瓶頸,主因在於人口結構變化、內需消費外流,以及人力與原物料成本攀升等多重因素。觀察多家餐飲相關上市櫃公司的業績,不少業者自2024下半年以來同店營收趨緩甚至轉負,驗證出國潮確實對國內餐飲市場帶來壓抑效果。以下分價位層說明其影響特點:
  • 低價位餐飲(人均消費 ~1000元以下)本地日常需求穩定,受出國分流影響有限。 平價餐飲多屬在地小吃、親民快餐等,每日剛性需求大,消費頻率高,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此級距主要靠本地客源支撐,國人即便出國旅遊,平日時段在國內仍需要用餐,因此對日常生意影響不明顯。未出國的廣大消費族群也會持續光顧平價餐廳,加上外國觀光客回流(如港澳陸客、日韓旅客等)也有助於底層餐飲業績。整體而言,低價位餐廳市場需求相對穩定。然而營運挑戰在於成本上升淡季客源:近年人力薪資上漲、食材價格波動壓縮利潤,不少小吃攤只能漲價以維持營收;另外每逢國定長假或暑假出國旺季,城市裡商圈平價餐廳可能出現短暫客流空窗。因此如何提高翻桌效率、留住臨時客,是此價位業者在旅遊旺季的重要課題。
  • 中價位餐飲(人均約1000–3000元)出國分流最嚴重,來客頻次與營收增速明顯放緩。 該級距包含連鎖餐廳、家庭聚餐餐廳等,主要客群為都會區上班族與家庭客。當出國旅遊成為風潮,中產家庭將部分可支配預算挪往海外,週末本地聚餐消費隨之減少。許多餐廳業者反映,近一年來週末訂位和用餐人潮不如從前,尤其暑假和連假期間明顯感覺「旺季不旺」。此外,國人出國前後常出現「先儲蓄、後節流」的行為:為了準備旅費,在出國前緊縮一段時間非必需開支;而旅行歸國後的短期內也往往傾向節制消費(所謂「縮衣節食」),以平衡旅遊額外支出。這直接影響中價位餐廳的客座率和翻桌率,不少業者2024年下半年以來同店業績出現零成長甚至負成長。2025年1–8月餐飲業累計營收僅較去年同期略增0.1%,顯示內需疲弱;即使8月因父親節檔期創單月新高933億元,年增率也僅+4.8%,遠低於預期。中價位餐廳可謂出國潮下的最大受害者,面臨「旺季更淡、淡季雪上加霜」的困境。
  • 高價位餐飲(人均3000元以上,如高檔會館、米其林餐廳)高端客群頻繁出國,本地頂級餐飲市場競爭加劇。 一方面,高價餐廳的目標客層多為經濟能力較強者,具一定消費力,對景氣趨緩的敏感度較低;但另一方面,這批金字塔頂端客群也是出國次數最多、將高額餐飲預算外流的主要族群。疫情期間,由於無法出國,不少富裕饕客將原本海外渡假的預算投入本地米其林餐廳,帶動台灣高端餐飲逆勢蓬勃;然而疫後他們紛紛恢復飛往國外享受米其林餐廳或特色餐飲體驗,使國內高檔餐廳明顯感受到客源流失。有主廚指出,近一年週末訂位的緊俏程度不如往昔,特別是假期期間高端熟客都飛出國去了。同時,台灣高檔餐廳如今不僅彼此競爭,還必須面對海外頂級餐飲的**“全球爭食”:例如有觀察指出,新加坡許多美食客傾向飛往鄰近國家用餐,因為在國外享用相同等級的頂級料理所費僅及本地的六到七成。台灣亦然:隨著日本、歐洲等重新對旅客開放,一些高端饕客把原本在台北五星餐廳的預算,轉向赴海外體驗更高CP值或話題性的餐飲。本地高端餐廳因而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必須與國外頂尖餐飲爭奪頂級客源的胃與荷包**。
下表彙整各價位層餐飲市場在出國潮中的影響特徵與業者因應重點:
上述各層級的共通應對還包括:積極拓展外國觀光客客源,以彌補國人出走的消費缺口;透過雙語菜單、國際行銷將品牌曝光給來臺旅客,並與旅行社、飯店合作將餐廳納入旅遊行程亮點,分享入境觀光的成長紅利。此外,適時調整產品結構、開拓多元營收管道,例如發展副品牌或平價菜色以留住消費降級的原有客群,推出外帶外送、半成品禮盒、電商銷售等將服務延伸到店外,以降低對堂食客流的依賴。在景氣不明及營收受限的情況下,更要強化成本控管與內部體質:彈性調整人員排班、提前在旅遊旺季安排員工休假或訓練,以降低淡季閒置成本;與供應商協商彈性進貨和價格,避免因市場波動承擔過高庫存風險。透過以上策略組合,各級餐廳有機會在「全民瘋出國」的新常態下站穩腳步,化危機為轉機,發掘新的成長動能。
5. 消費力是否受壓抑的現象推論 – 出國高峰期間國內餐飲消費變化
觀察近三年數據可發現,出國潮確實對國內餐飲消費造成「被壓抑效應」——也就是消費者因為準備旅費或出國後的支出平衡,而主動縮減本地餐飲開銷。
📊 a、出國人數上升與餐飲成長放緩呈負相關
從宏觀指標來看,2024 年第四季至 2025 年第二季,當出國人次持續攀升(平均每月逾 140 萬人次)時,國內餐飲業營收增速卻明顯趨緩,甚至在通膨調整後出現實質負成長。
例如:
  • 2025 年 2 月春節出國潮:餐飲業當月營收低於去年同期。
  • 2025 年暑期(7–8 月)出國高峰:雖然父親節推升 8 月單月營收創新高(933 億元),但年增率僅 +4.8%,遠低於市場預期。
    這種現象反映:當國人將假期預算移往海外,國內餐飲的需求便立即受壓。
🍽 b、消費者行為轉向「先省、後縮」
根據多份市調結果:
  • 67% 的受訪者表示在出國前會刻意縮減非必要餐飲開銷;
  • 52% 的旅客回國後一個月內會儘量減少外食。
    這表示出國不僅影響當期消費,也延伸到旅程前後的「準備期與回復期」,形成一段明顯的支出低潮。
    同時,通膨造成的實質所得壓力使消費者對價格更敏感,特別是中高價位餐飲的「可替代性」上升——顧客願意暫時放棄聚餐、改吃平價選項,或乾脆「留著錢出國用」。
💡 c、餐飲業的觀察與反饋
許多餐飲業者反映,自 2024 下半年以來,週末與節慶檔期的來客明顯下降,尤其在出國高峰期間出現「旺季不旺」的現象。
餐廳訂位率降低、客單價下滑,甚至部分連鎖品牌在暑假檔期出現連續兩個月負成長。這證實出國潮不只是暫時現象,而是逐漸改變了整體消費節奏與餐飲市場結構。
📈 d、整體推論
總結來看,2023–2025 年的出國潮確實壓縮了國內餐飲的實際消費力
  • 出國人次增長與內需營收形成翹翹板效應;
  • 顧客支出習慣更趨保守與分段;
  • 中高價市場受影響最劇,而平價與外帶市場相對穩定。
這股「消費力外移」的現象提醒餐飲業者:
與其期待需求自然回流,不如主動調整經營策略——在旅遊旺季保住留台顧客、於淡季創造新需求,才能在全民出國的時代維持穩定營運。
6. 結論與建議 – 餐飲業調整策略與關鍵因應措施
2025 年的旅遊復甦讓全民「瘋出國」成為常態,也讓國內餐飲業進入結構性轉折期。當消費者將預算轉向海外,國內餐廳——特別是中高價位市場——面臨來客減少與消費延後的雙重壓力。對經營者而言,這場「出國潮」既是威脅,也是推動轉型的契機。唯有透過更靈活的經營策略與更精準的顧客經營,餐廳才能在內需疲弱的環境下維持穩定獲利。
強化本土特色,創造留客理由
出國熱潮改變了消費者對餐飲的期待,顧客願意花錢的前提變成「值得」。餐廳必須回到產品核心,重新強化「在地價值」與「獨特體驗」:
  • 深挖台灣食材與地方故事,讓餐點本身成為文化體驗;
  • 中高價餐廳可強化主題化設計、季節限定菜單與主廚合作企劃;
  • 讓顧客在台灣也能「享有出國級體驗」,成為他們留在本地消費的理由。
靈活行銷,掌握出國空窗商機
出國潮不代表餐飲市場消失,而是客群「時段性轉移」:
  • 把出國旺季(春節、暑假)視為「留台族市場」的機會;
  • 對象可鎖定學生、銀髮族、外籍居民、無假族群;
  • 搭配節慶活動、跨品牌合作或「留台優惠專案」吸引來客;
  • 善用社群媒體即時曝光,提升節慶檔期以外的曝光與流量。
補位思維:開拓新客群、延伸營收線
國人外流不一定是損失,餐廳可以藉機開拓新客群與新場景:
  • 強化外送、外帶、電商、半成品禮盒等多元營收模式;
  • 將營運從「店內接待」延伸至「日常生活」;
  • 若地點具觀光優勢,可導入雙語菜單、國際宣傳吸引外國旅客;
  • 將品牌曝光在旅遊平台與社群媒體上,讓旅客成為新來源。
分眾經營與數據決策
不同價位層的策略應明確分層:
  • 低價位餐廳:提升翻桌率與服務效率,強化午晚尖峰接待能力;
  • 中價位餐廳:運用會員機制與回流優惠,降低淡季衝擊;
  • 高價位餐廳:建立 VIP 名單與顧客偏好資料,強化專屬體驗與關係維繫。
    同時,利用 CRM 與線上訂位系統追蹤再訪率、轉換率、流失率,讓決策依據數據,而非直覺。
展望 2026:機會與挑戰並存
進入 2026 年,餐飲業可預期以下趨勢:
  • 出國人次將穩步增長,但增長率將放緩,更多國人選擇短程、高頻旅遊;
  • 國內餐飲市場將進入「競爭優化」階段:客源不會再像過去因疫情反彈而自動回來,需靠品牌、體驗及服務來維持;
  • 價值型消費成為主流:消費者對餐飲支出將更挑剔、傾向選擇「物有所值」體驗;
  • 外國旅客補位作用加強:來台旅遊及美食消費若能有效吸引,將成為國內餐飲業的重要策略支撐。
    換言之,2026 年將不再是「等人潮回來」的階段,而是「如何在新格局下贏得客群」的競賽。經營成敗將取決於:是否能將一次性旅遊誘因轉為「願意回訪」與「願意推薦」的常客行為。
結語:出國潮下的餐飲生存指南
全民出國時代是壓力,也是考驗品牌韌性的轉折點。餐飲業者若能將焦點從「人潮」轉向「體驗價值」與「顧客關係」,將不再只是被動等待消費回流,而能主動塑造新的消費文化。真正的競爭,不在誰的餐更貴、誰的優惠更多,而在誰能讓顧客願意留下、願意回來
附錄:資料來源與參考文獻
  • 交通部觀光署,《觀光統計資料庫》,動態查詢介面(入出境人次/目的地/月份/年別)。檢索日期:2025-10-20。stat.taiwan.net.tw
  • 教育廣播電臺,〈觀光署公告 2025 年上半年出入境表現,1 至 6 月國人出境約 914 萬人〉(2025-09)。ner.gov.tw
  • Yahoo 新聞/Newtalk,〈台灣人瘋出國!上半年國人出國人次突破 914 萬〉(2025-09)。Yahoo奇摩新聞
  • TTN 旅報,〈出國旅遊人次創新高 前 10 大目的地洗牌 日本遙遙領先 港、韓成長強勁 泰國下滑〉(2025-09-15)。旅報
  • 中天新聞,〈日、陸、韓成最熱門!上半年國人出國破 914 萬人創新高〉(2025-09-04)。中天新聞網
  • 交通部觀光署新聞稿,〈113 年臺灣旅遊(國旅)狀況調查結果出爐 國人國內旅遊次數與支出雙創歷史新高〉(2025-08-01)。tad.gov.tw
  • 公視新聞網 PNN,〈2024 年國旅支出少 308 億 觀光署:人次未減但多一日遊〉(2025-03-12/13 更新)。公視新聞網 PNN
  • Yahoo 新聞轉載,〈台灣人狂「往外跑」 觀光逆差近 7 千億 專家們說話了〉(2025-02-24)。Yahoo奇摩新聞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