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來臺觀光趨勢與餐飲行銷對策報告
疫情後國際旅客復甦趨勢
  • 觀光人次逐年回升:台灣觀光業在歷經2020–2021年的低潮後,2022年下半年解封帶動入境人次回升至約89.6萬。2023年是首個完整開放年,來臺旅客躍升至約648.7萬人次(1)。2024年持續強勁增長,全年觀光人次達785.8萬(1),較前一年大增137萬人。儘管尚未重返2019年破千萬(約1,186萬人次)的高峰(1),但復甦勢頭明顯。2025年更在此基礎上加速衝刺:截至5月入境人次約359萬,較2024年同期增長約10%,全年有望再逼近千萬大關(2)
  • 主要客源市場洗牌:疫情前以中國大陸旅客最多(2019年約269萬人次),其次日本、香港/澳門等。但近年客源版圖出現調整:大陸旅客因兩岸政策驟減,2023–2024年間每年僅約40多萬人次​(1)​,占比從2019年的兩成以上降至不到6% ​(1)​。反之,港澳和日韓依然是主力且排名領先。尤其2023年香港旅客首度超越日本躍居第一,2024年日本險勝港澳重回冠軍(日本131.96萬人次,港澳131.10萬人次,各約佔16–17%)​(2)​​​韓國旅客恢復迅速,2024年突破百萬人次關卡。美國等西方市場穩步復甦,美國2024年以65.1萬人次名列第4,是亞洲以外最大來源地。
  • 東南亞新興市場崛起:東南亞旅客成長最亮眼。2023年起泰國、越南等多國來臺人次已達疫前八九成,新加坡更同比略增。2024年更是首次出現東南亞國家擠進前五名——菲律賓以46.7萬人次居第5。同年東南亞各國合計約350.9萬人次,佔總人次約45%,遠高於2019年的22%左右。臺灣對東協國家的免簽便利及積極行銷奏效,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等市場貢獻比重大幅提升,客源結構更加多元化。
各國旅客的美食搜尋與行程偏好
不同國家的旅客在安排行程時,「吃什麼、去哪裡吃」都是關注重點,但資訊取得管道和偏好各有差異。以下概述主要客源旅客在搜尋臺灣餐廳資訊與規劃美食行程時的習慣:
  • 日本:日本旅客重視口碑與體驗真實度。他們常透過日文媒體和網路資訊尋找臺灣美食,例如查詢日本版Google或Yahoo!,閱讀日本旅遊部落客的臺灣美食分享,以及觀看YouTube旅遊Vlog。Instagram、X等社群上標籤如#台湾旅行、#台北グルメ也提供許多靈感。由於語言關係,日本遊客偏好曾有日文介紹或菜單的店家,提高溝通便利度。他們行程多以自由行為主,喜歡在夜市大啖小吃、朝聖鼎泰豐等名店,美食往往是促使日本旅客多次訪台的最大動力。
  • 香港/澳門:港澳旅客語言相通,獲取資訊相對容易。他們經常以繁體中文透過Google搜尋臺灣餐廳評價,參考香港討論區和旅遊網站上前人分享的美食攻略。Facebook上許多旅遊達人專頁、小紅書筆記等也是他們關注的重點。由於文化飲食相近,港澳遊客對臺灣小吃幾乎來者不拒,夜市更是每次造訪必逛。行程安排彈性隨興,可能透過Google地圖臨時發現高評價餐廳就前往嘗試。他們特別重視性價比,評價高、價格親民的店家最受青睞。
  • 韓國:韓國年輕旅客興起一股“反向韓流”臺灣遊潮。他們主要使用韓語渠道搜尋,典型做法是在Naver入口網站查找「대만 맛집」(臺灣美食)的遊記文章,或在韓國旅遊社群、論壇獲取資訊。韓國YouTuber介紹臺灣街頭美食的影片點閱率很高,許多韓國粉絲照著影片中的名單來品嚐。Instagram上標籤#대만맛집也匯集許多推薦。韓國遊客行程以臺北都會區短程自由行居多,熱衷嘗試珍珠奶茶、芒果冰、小籠包等臺灣招牌,西門町、士林夜市是他們流連的熱點。儘管不懂中文,韓國年輕人敢於自助點餐,得益於臺灣許多餐廳提供圖片菜單和日漸增加的韓文服務。
  • 美國/西方國家:美國、歐洲旅客資訊來源以英文為主。他們常透過Google搜尋“Best restaurants in Taiwan/Taipei”等關鍵字,並依賴TripAdvisor、Lonely Planet等國際旅遊評價網站篩選餐廳。部分人參考在臺外國人經營的美食博客或Reddit討論板上的建議。由於語言關係,他們特別看重餐廳是否有英文菜單與英文評論。美國旅客平均停留時間較長,除了臺北也會走訪其他城市,抱持探索在地文化的心態享受美食。衛生與安全是他們的首要考量,因此在出發前會詳讀他人經驗,以確保夜市街頭小吃既美味又乾淨。
  • 菲律賓:菲律賓旅客以年輕一代為主,英文能力佳,喜愛透過社群媒體獲取資訊。Facebook在菲國極受歡迎,他們會加入旅遊社團觀看前人分享的臺灣美食照片和攻略;YouTube上帶有塔加洛語字幕的臺灣旅遊Vlog也很熱門。他們對臺灣平價美食充滿興趣,如雞排、珍奶、滷肉飯、燒烤等,每樣都想嘗試。行程方面,不少菲旅客透過旅行社安排半自助行程,涵蓋知名餐廳和夜市自由時間;也有背包客完全自由行,行前在網路收藏各種必吃清單。總體而言,社群口碑對菲律賓市場影響巨大,許多人因朋友炫耀在臺灣吃了什麼而慕名而來。
  • 新加坡:新加坡旅客多為閱食無數的饕客,通曉中英雙語,資訊管道廣泛。他們常參考米其林指南等權威美食評鑑來決定在臺用餐名單(臺北有米其林指南使其關注度提高)。TripAdvisor、Google評論對新加坡人亦具參考價值。此外,新加坡活躍的論壇和部落格會有許多臺灣美食攻略文章。由於沒有語言障礙,新加坡遊客偏好自由行且計畫細緻,常在出發前就預約好鼎泰豐這類名店或米其林餐廳。他們消費力強,樂於體驗從夜市小吃到高檔餐廳的多元美食之旅。
  •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旅客族群多元,包括華人、巫裔、印裔等。華人遊客傾向使用繁體中文和中文媒體(如臺灣部落格、YouTube影片)搜集美食資訊;英語流利者則看TripAdvisor等英文資源。穆斯林旅客會特別搜尋臺灣清真認證餐廳資訊(觀光局網站和Halal專題指南是主要來源)。馬來西亞人喜歡悠閒深度的行程,偏愛結合美食與咖啡館的體驗,行前經常透過Instagram、小紅書發掘網美咖啡店和特色餐廳。由於匯率因素,他們對價格較敏感,但只要物有所值仍願意嚐鮮各類菜色。
  • 泰國:泰國旅客主要依靠泰文內容來規劃臺灣美食行程。臺灣觀光單位近年推出泰文官網與社群,提供夜市小吃、珍奶甜點等資訊,廣受關注。泰國的旅遊部落客、論壇(如Pantip)上也有大量臺灣美食遊記。泰國年輕人愛用Facebook和IG搜尋#ไต้หวัน(Taiwan)相關貼文,特別對甜食和手搖飲興致勃勃。由於中文能力有限,泰國遊客多選擇知名度高或有圖片菜單的店家用餐。他們常結伴自由行或參加有導遊的團體行,重視購物與美食兼顧,喜歡價格實惠又好拍照的餐廳。
  • 越南:越南旅客屬新興客源,資訊獲取仰賴越南語媒體和社群分享。當地旅遊網站、Facebook越南人社團經常討論臺灣行程美食。許多越南人首訪臺灣傾向跟團,由旅行社安排知名餐廳和菜色(如牛肉麵、火鍋等在行程中品嚐)。近年自由行的越南年輕族增多,他們會觀看YouTube上越語介紹臺灣街頭美食的影片,或使用翻譯App閱讀繁體中文文章。臺灣夜市的熱鬧對越南人很有吸引力,他們樂於嘗試各種小吃且覺得物價合理。總之,越南旅客目前多半走馬看花式旅遊,但對臺灣美食的好評已在社群累積,正吸引更多人計劃深度品味之旅。
小結:整體而言,各國旅客都對臺灣美食充滿興趣,但習慣使用的數位平台不同。餐飲業者若能掌握不同市場常用的搜尋管道(如日本的Tabelog、韓國的Naver、港澳的OpenRice、美國的TripAdvisor、大陸的小紅書/大眾點評等),並提供對應語言的資訊和口碑經營,就有機會在旅客行前規劃時脫穎而出,成為他們臺灣美食清單上的一員。
各價格帶餐廳的跨國行銷要點
不同消費層級的餐飲對各國旅客的吸引力側重不同,業者宜針對自身價位特色,調整行銷策略以觸及目標客群:
NT$1,000以下:平價小吃/夜市
臺灣夜市小吃是各國旅客共同的心頭好,價格親民、選擇多樣且最能體驗在地風情。然而,各市場遊客在意的點略有差異:
  • 衛生品質與便利(日本、韓國):日本旅客雖迷戀夜市氛圍,但對衛生潔淨度特別講究。建議強調攤位清潔、食材來源,把環境維護做好並提供日文菜單或指引,增加安心感。同時可邀請日本美食KOL拍攝逛夜市影片,透過YouTube、Twitter等日文社群宣傳,降低他們對路邊攤的疑慮,激發懷舊與嘗鮮意願。韓國旅客則幾乎把夜市列為必訪,對雞排、臭豆腐等津津樂道。他們喜歡在IG打卡分享,可善用Instagram和韓國語言的部落格宣傳,標記#대만야시장(臺灣夜市)等話題吸引注意。同時,準備簡易韓文菜單或培訓會講韓語的員工,可讓韓國客人倍感貼心。
  • 社群話題與口碑(港澳、東南亞):港澳遊客本就對臺灣小吃熟悉,行銷時可著重在社群曝光和話題性。例如在Facebook港澳旅遊社團發布夜市美食Top10,或與小紅書達人合作推薦“臺灣夜市必吃清單”,以華語內容引發共鳴。東南亞國家的年輕人(如菲律賓、泰國)熱愛參與線上挑戰和分享,攤商可嘗試推出有趣的活動(例如限時吃辣挑戰),並在TikTok等平台發布短視頻吸引目光。由於東南亞旅客對價格敏感,能夠提供套票優惠(如Klook上的夜市美食券)更具吸引力,也有助於預先鎖定客源。
  • 多語服務與支付便利(歐美、大陸):對於美國及歐洲旅客,夜市的新奇體驗固然誘人,但語言不通可能卻步。建議攤商準備英文菜單、圖片指引,並學幾句簡單英文招呼。另外鼓勵滿意的國際客人在Google評論、TripAdvisor留下英文好評,累積全球能見度。中國大陸自由行旅客則大量依賴手機App推薦,美食攤可在大眾點評上主動經營頁面、回覆評論;也可參與支付寶、微信支付等行動支付促銷計畫,提供熟悉的支付方式和折扣。總之,平價小吃業者應善用社群口碑行銷,搭配基本的多語溝通與支付便利,把臺灣夜市「好吃又好玩」的形象傳遞給不同國家的旅客。
NT$1,000–3,000:中價位餐廳
此價格帶涵蓋牛肉麵館、台菜餐廳、網紅咖啡店等一般旅客最常光顧的店家。行銷重點在於提升線上口碑服務體驗,讓各國遊客在行前就對餐廳產生好感:
  • 優化多語線上資訊:確保餐廳在主要旅遊平台都有完整資料。例如在Google地圖標註英文菜單、營業時間;在TripAdvisor上提供英文介紹並上傳環境菜色照片;於日本的Tabelog、韓國的NAVER、美國的Yelp等也主動經營。有條件的話,準備中英日韓等語言的官網或菜單下載,方便旅客提前了解。當不同語言平台評分和評論累積起來,會大大增加外國客選擇本店的機率。
  • 善用KOL與媒體曝光:邀請各國旅遊美食KOL到店體驗,透過他們的語言和視角介紹餐廳亮點。例如讓日本部落客撰寫食記、韓國YouTuber拍攝用餐影片、香港媒體專欄報導店家故事等。這些內容發布在當地具有影響力的媒體上,可有效提高餐廳在目標市場的知名度。同時留意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薦等評鑑機制,若餐廳有獲獎榮譽,務必在宣傳中強調,吸引像新加坡、港日注重口碑評鑑的饕客前來朝聖。
  • 提升外國人友善度:服務現場方面,培訓員工具備基礎英文(及常見旅客語言問候用語),以便與國際客簡單交流。提供圖片對照或多語菜單,讓語言不通的客人也能輕鬆點餐。用餐環境和禮儀細節比照國際水準:如供應開水、濕紙巾,菜品介紹耐心清楚,營造賓至如歸的感受。對穆斯林等特殊飲食需求者,可準備清真認證資訊或提供素食選項,展現包容性。當外國旅客在您的餐廳感到方便且被尊重,他們往往會在社群上給予好評推薦,帶來更多同國籍客源。
  • 靈活預訂與促銷:許多國際旅客習慣先規劃再出發,餐廳可與線上訂位與訂餐平台合作(如OpenTable、Chope等),方便旅客提前預約。也可運用Klook、KKday等旅遊電商上架套餐券、代金券,以折扣吸引預訂,特別對菲律賓、泰國等價格導向市場有效。另接受國際通用的信用卡及行動支付,降低結帳障礙。透過數位化的預訂和優惠機制,將潛在顧客在行前就轉化為實際訂單。
NT$3,000以上:高價位餐廳
高端餐飲對觀光客而言屬小眾但具策略意義——尤其隨著米其林指南評鑑進駐臺灣,越來越多國際饕客開始將臺灣米其林餐廳納入旅程。針對這類客群,行銷與服務需更精緻:
  • 強調獨特價值:向目標市場傳達餐廳的獨到之處,例如主廚曾獲國際獎項、菜色融合在地食材創新等故事。利用高端旅遊雜誌和媒體曝光是關鍵,可在日本、美國、香港等地相關刊物投放專題文章或廣告,塑造臺灣餐廳的國際形象。善用觀光局資源,參與海外旅展、美食品嚐會,提高在富裕旅客圈的辨識度。
  • 頂級服務與預約體驗:高價位餐廳應提供超越預期的服務細節。具備英語(及日語、韓語等)流利的服務團隊,為客人介紹每道菜的寓意來源。提供線上訂位系統,讓國外賓客預約無障礙,並設置電子郵件或社群客服即時回覆詢問。接待時注意禮儀和隱私,營造雅緻氛圍滿足日本、韓國等客人對安靜用餐的偏好;同時對於美國、菲律賓等較健談的客人,服務生能適時互動、解說,增添他們的體驗價值。必要時提供私人包廂、客製蛋糕等特別安排,滿足高端客戶的尊榮感。
  • 建立高端圈口碑:透過饕客圈的口耳相傳來吸引後續客源。例如邀請知名美食評論家或米其林評審來店用餐並分享心得;與五星飯店禮賓部建立合作,成為他們對VIP客人的推薦餐廳;參與國際美食評比或拿下獎項後,在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美食愛好者社群宣傳。大陸市場可重點經營微信公眾號、微搏等,強調「臺北米其林星級體驗平價奢華」的概念,吸引新貴族群。當少數先行體驗的高端旅客感到物超所值時,他們往往主動在朋友圈分享,進一步提高臺灣頂級餐廳在國際間的聲譽。
各國旅客行銷管道總整理
最後,針對前述主要客源市場,彙整其常用的美食搜尋平台與社群管道如下表。餐廳業者可優先在這些渠道完善資訊、經營評價,並投放符合當地語言習慣的內容,以增加在目標旅客眼中的曝光:
透過以上整理可以看出,旅客來自不同國家,習慣使用的平台生態迥異。例如日本人信賴在地評價網站和雜誌專欄,韓國人深受網紅影片影響,港澳及馬來西亞華人偏好中文內容,美國與新加坡旅客則依賴全球性英文評價平台,而中國大陸遊客幾乎完全依靠本土社群與App。台灣餐飲業者應有目標的將行銷預算和精力投入到目標客群活躍的線上管道,並提供貼近當地語言和喜好的內容與服務。如此一來,才能在激烈的國際旅遊市場中脫穎而出,吸引各國饕客前來品味台灣美食,為餐廳帶來源源不絕的國際商機。

以下另外整理成以平台-各國家相應的比較表,方便餐廳們評估投入資源。
更多文章